查看原文
其他

家在太原 | 记忆里的解放电影院

小乔 太原道 2020-02-09

说起解放电影院,很多老太原会说“嗷,解放电影院,额们以前经常在那儿看电影了!”

 

解放电影院,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位于解放路北城区路段的路西(现在的杏花岭区),我的记忆里它南面紧邻解放副食大楼,北面是热闹的城坊街农贸市场,马路对面是解放百货大楼。我小时候住在西缉虎营,从西缉虎营东面出来,解放路上右手的人民市场,左手的解放电影院区域都是热闹繁华的场所,白天里人头攒动,夏天的夜晚总有老人拿着蒲扇,坐在商店或电影院的台阶上乘凉,小孩儿们在台阶下面空旷的场地上玩耍,其中也有梳着两个锅刷子的我。

 

那时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简单,不能和现在相比,电视机也不是家家有,看电影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文化生活。

 

解放电影院当时的售票处,在影院北面的平房里,我那时的个头刚刚能够到售票窗口,星期天用自己不算多的零花钱,和小伙伴们看上一场心仪的电影,喜悦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,在售票窗口排队买票时期待的心情,我现在还记得。

 

那时看电影是有场次的,买几点的票就看几点的电影,一场结束要清场,不像现在循环播放循环观看,就像老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赶场看电影的情节。进到影院里,解放电影院是那种木制的折叠排椅,那时的电影几乎是场场满座,买到票要对号入座,有的人,为了和朋友熟人能挨着坐,有时还要和人换座位,这个经历我相信好多人都有过。

 

那时的电影票价都是几毛钱,如果学校单位包场,票价还会低,我们西缉虎营小学经常会在那儿包电影,老师领着学生浩浩荡荡排队去看电影,我母亲在解放副食大楼上班,单位里也经常在解放电影院包电影,我也会跟着去。


█ 八十年代初的太原,群众在排除购买《吉鸿昌》的电影票

 

在解放电影院,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,领略了七八十年代中国影星的风采,对善恶美丑的认识,在这里得到了朦胧的启蒙,对我的人生至今都有影响。

 

观众席上方的放映室,对于少年的我来说是个神秘地带,从那里投放出来的光影在幕布上成了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场景,记得李羚演的《苗苗》,我感觉这个老师像一个天使,正直,漂亮,善解人意,让我知道什么是美,什么是该坚持的!《黑三角》里的插曲《边疆的泉水清又纯》,人们传唱至今,里面凌元演的女特务为掩护身份卖冰棍儿,台词“冰棍儿,冰棍儿……”,当时成了小孩们开玩笑的口头禅。美术动画片《孙悟空大闹天宫》,孙悟空用自己的七十二变,迷惑二郎神,美术动画效果惟妙惟肖,色彩鲜艳,让我喜欢的不得了。还有八十年代热播的《喜盈门》,通过讲述一个北方农村家庭的生活,反应家庭伦理道德问题,大媳妇的自私无理,二媳妇的善良宽容,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。还有《瞧这一家子》,《甜蜜的事业》,《咱们村的牛百岁》等,都是那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。

 

在解放电影院看过的,为数不多的几部戏曲电影,对我的人生更是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。评剧电影《花为媒》,新凤霞饰演的张五可,还有电影里的小姐李月娥,让我惊为天人,她们像画里走出的人儿一般,怎么这么好看!京剧电影《李慧娘》,李炳淑的《白蛇传》,裴艳玲的河北梆子电影《哪吒闹海》,黄梅戏电影《天仙配》等,都让我朦胧的感觉到了中华戏曲的美!这些都为我如今成为戏迷打下了基础。

 

在解放电影院观看的越剧电影《红楼梦》,更是为我如今偏爱听越剧做了启蒙,我在《越剧之家》发表的文里写道“      我生活在北方城市,小时候母亲的单位旁边就有一个电影院,那时候单位里经常给职工包电影看,我也常常跟着母亲去,记不清在几岁的时候啦,我第一次看到了越剧电影《红楼梦》,温婉的越音像一缕清风扑面而来,吹进我幼小的心田,不同于我们北方民风的腔调,……那一声“天上掉下个林妹妹”让我与越剧结下了一世情缘。”

 

这个母亲单位旁边的电影院,我指的就是解放电影院!一个电影院可能不是很大,但它传播出来的文化讯息,却能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思想观念!

 

后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,看电影,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比重没有原来那么重了。如今解放电影院的主体还在,但早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改换了门庭,可是它曾经带给我们的喜悦,文化享受,我们不会忘记。我现在有时会梦到自己坐在解放电影院的木制排椅里,正在欣赏一部唯美的电影,但是电影叫什么名字,却说不上来……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家在太原系列

家在太原01:太原城,太原人

家在太原02: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

家在太原03:太原的那些老槐树,傲然风雨忆沧桑

家在太原04: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

家在太原05:太原那些“福寿安康”之地

家在太原06: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

家在太原07:怀念我的母校——回民小学东西校

家在太原08:太原有条智家巷

家在太原09:半个世纪如云烟,太原十二中记忆

家在太原10:桃园那几条巷

家在太原11:桃园一巷的那些事

家在太原12:行走五一路,寻找昔日的记忆

家在太原13:大濮府煤场散记

家在太原14: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

家在太原15: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,近半个世纪的记忆 

家在太原:桃园三巷的记忆

家在太原:傅家巷与傅山

家在太原:桃园四巷忆吃穿

家在太原:桃园路往事

家在太原:豆芽巷往事

家在太原:郭家巷往事

家在太原:那橘红色的府东街

家在太原:老军营,相知相处三十载

家在太原:记忆里的西缉虎营 

家在太原:少年的五一广场

家在太原:家住桃园三巷

家在太原:迎泽公园的记忆

家在太原: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

家在太原:我心中的解放路

家在太原:太原的夏天

家在太原:太原的醋

家在太原:梅山记忆

家在太原: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

家在太原:太原七中,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

家在太原:难忘上马街

家在太原:饮马河边

家在太原: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

家在太原:悠悠文庙上官巷

家在太原:杨家堡,都市里的村庄

家在太原:桥头街,我永远的乡愁

家在太原:家住太原五拐巷

家在太原:记忆中的上马街

家在太原:徜徉在迎泽大街上

家在太原:太原的秋天

家在太原: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

家在太原:文瀛公园话今昔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,那些飘逝的青春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南海子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南海子

家在太原 |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

家在太原 |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

家在太原 | 小五台,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

家在太原 | 双塔寺街的变迁

家在太原 | 大营盘,海校,师院……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

家在太原 | 张小苏:文源巷东

家在太原 |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

家在太原 | 大关帝庙往事:庙里有个小学校

家在太原 | 大关帝庙往事:庙前那条街

家在太原 |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

家在太原 | 张小苏:搬家

家在太原 | 五福庵的记忆

家在太原 |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

家在太原 | 张小苏:后花园的变迁

家在太原 | 张小苏:游园时代,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

家在太原 | 消失的湖滨会堂,心中一段美丽的梦

家在太原 | 远去的水西关

家在太原 | 张小苏:杂院杂思

家在太原 | 太原地名中的园

家在太原 | 府西街,曾经瓦房满街

家在太原 |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?

家在太原 |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

家在太原 |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

家在太原 |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

家在太原 | 消失的村庄:富民路18号

家在太原 | “后小河”与七一礼堂

家在太原 |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

家在太原 |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

家在太原 | 细数太原“马地名”

家在太原 |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 

家在太原 | 三代迎泽桥,多少人和事

家在太原 | 太原的老旧书店

家在太原 | 迎泽湖畔少年宫,几代人的儿时记忆

家在太原 |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

家在太原 |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

家在太原 | “韶九巷”名称探源

家在太原 | 四拗村——武家庄

家在太原 | 义井村的回声

家在太原 | 往事如烟典膳所

家在太原 | 寻访姑姑庵

家在太原 | 冶峪,抹不去的乡愁

家在太原 | 拥抱梅山

家在太原 | 遥想侯家巷

家在太原 | 程家村,矿机宿舍区的前生今世

家在太原 | 太原的那些老园子

家在太原 | 太原的那些老馆子

家在太原 | 姑姑庵六号,我的童年回忆……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宽银幕

家在太原 | 水西门外与镇水神兽

家在太原 | 桃园路杏林巷的排房往事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太原老电影院

家在太原 | 印象·南市街61号

家在太原 | 我看太原庙前地区之变迁

家在太原 | 儿时太原同学家与一座城市50年的记忆

家在太原 | 寻访西校尉营古关帝庙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“认一力”

家在太原 | 新泽巷遐思

家在太原 | 寻觅三圣庵

家在太原 | 回忆三十年前的太原生活

家在太原 | 姑姑庵的大水管

家在太原 | 西缉虎营街上倒灰渣

家在太原 | 家住五拐巷的童年记忆

家在太原 | 难忘姑姑庵二十八号大院

家在太原 | 道不尽的馒头巷——掏大粪

家在太原 | 儿时的酱园巷

家在太原 | 盛满回忆的人民市场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西肖墙

家在太原 | 道不尽的馒头巷——九号院人家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“三墙路”

家在太原 | 老豆腐与高跟鞋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